最近网上又开始流传一张照片——空调发明人Willis Haviland Carrier。很多人献出膝盖,感谢他在夏天救了自己一命。
空调发明以来,中暑似乎是不可能的事了。可是——
为什么每年中暑还是会发生?是空调还不够大力,还是我们直到今天都没能掌握防暑降温的精髓?恐怕后者居多!
如何认识中暑?
中暑后又有哪些急救措施?
又预防中暑?
赶紧看看吧!
中暑“三大类别”
1、先兆中暑
病人常常感到大量出汗、头晕、眼花、无力、恶心、心慌、气短以及注意力不集中,定向力存在障碍,体温通常低于37.5摄氏度,在离开高温作业环境进入阴凉通风的环境时,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2、轻症中暑
病人除有先兆症状外,有的表现为体温升高至38摄氏度以上,皮肤灼热、面色潮红;面色苍白,呕吐,皮肤湿冷,脉搏微弱,血压下降等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通常休息后体温可在4小时内恢复正常。
3、重症中暑
轻度中暑进一步加重,出现皮肤苍白,出冷汗,肢体软弱无力,脉细速,体温正常或变化较小,意识模糊或昏厥。剧烈头痛、头晕、耳鸣、呕吐、面色潮红、头温40摄氏度以上,体温一般正常,严重者昏迷。继续发展为高热,体温高达40摄氏度以上,伴有昏厥、皮肤干燥灼热、头痛、恶心、全身乏力、脉快、神志模糊、严重时引起多脏器损害而死亡。
这8类人群须警惕
1、老年人
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肌体散热不畅。
2、孕产妇
因为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如果逗留在通气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就容易中暑。
3、婴幼儿
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又比较多,对散热不利。
4、正在服药的人
服用抗组织胺药、抗胆碱药、安眠药等的人也会血管收缩,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容易中暑。
5、心血管病患者
炎热天气会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的,他们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积蓄,所以容易中暑。
6、糖尿病患者
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虽然热量已经积蓄在体内,但病人的自觉症状却出现得较晚,引起中暑。
7、感染性疾病
患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因为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以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让机体产热加速。炎症还能使机体释放出一些物质,使血管痉挛收缩,更不利于散热而容易中暑。
8、营养不良的人
因为营养素的缺乏使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缩。他们还容易反复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导致中暑。
中暑的现场急救措施
1、搬移
迅速将患者抬到通风、阴凉的地方,使其平卧并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衣服。
2、降温
物理降温作为首要治疗方法,可在患者头部敷冷毛巾,可用冰水或冷水进行全身擦浴,然后用扇或电扇吹风,加速散热。有条件的也可用降温毯(冰毯)降温。但不要快速降低患者体温,当体温降至<38℃时,要停止一切冷敷等强降温措施。
3、补水
患者仍有意识时,可给一些清凉饮料,在补充水分时,可加入少量盐或小苏打水。但千万不可急于补充大量水分,否则会引起呕吐、腹痛、恶心等症状。
4、促醒
若患者已失去知觉,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使其苏醒。若呼吸停止,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
5、转送
患者对于重症中暑患者,必须立即送医院诊治。搬运患者时,应用担架运送,不可使患者步行。同时,运送途中要注意,尽可能用冰袋敷于患者额头、枕后、胸口、肘窝及大腿根部,积极进行物理降温,以保护大脑、心、肺等重要脏器。
预防中暑可以这样做
为了避免中暑,大家在高温天气应做到:
1、室内要通风,尽可能把室温降至26℃~28℃,室内外温差控制在8℃以内;
2、白天外出时,最好戴上凉帽或打伞,穿浅色衣服,避免过度疲劳,走一段路可适当休息会儿,并注意补充水分;
3、露天工作应尽量安排在早晨和傍晚,延长中午休息时间;
4、外出时,可随身携带降暑药(如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以备不时之需;
5、年老体弱者尤需预防中暑,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病,增加抵抗力,避免各种中暑诱因,如过度疲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