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监管”再度成为刷屏级话题。
从信任危机到监管加速
恶性事件频发,使得我国公众对疫苗安全的信任度降至冰点。
早年,安徽泗县甲肝疫苗事件、大连狂犬疫苗事件、山西疫苗事件等,就引发了社会对疫苗安全问题的关注。
2016年,波及18省市的山东疫苗案,涉案金额达5.7亿元,355人被批捕;2017年,“不符合规定”的百白破疫苗出现,后被罚款或停用。
到2018年,我国疫苗安全问题则彻底爆发。
7月21日,一篇名为《疫苗之王》的文章成为风暴开端,长生生物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存在记录造假行为”迅速引发全国舆论。
面对此次危机,国家监管部门迅速反应。23日,国家药监局对长生所有疫苗生产、销售全流程、全链条进行彻查;次日,长春新区公安分局宣布对长生生物董事长等15名涉案人员依法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
然而,进入2019年,依旧有“145名儿童接种了过期脊灰疫苗”等问题事件爆出。
“目前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实际操作中,有时候雷声大,雨点小,尤其是假疫苗事件”,全国人大代表丁小兵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指出。
面对公众热切关注的疫苗安全问题,此前3月5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强调指出,“药品疫苗攸关生命安全,必须强化全程监管,对违法者要严惩不贷,对失职渎职者要严肃查办”。
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梅地亚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会,邀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茅、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焦红、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就“加强市场监管 维护市场秩序”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最强监管启动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焦红表示,为建立长效机制,我们正在采取以下举措:
①我们会同卫健委等相关部门,起草了《疫苗管理法(草案)》。目前,《疫苗管理法(草案)》已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围绕进一步做好疫苗监管工作,也修订了《药品管理法》的相关内容。
②重点落实两个责任:督促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和落实部门的监管责任。
疫苗生产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产品安全追溯体系,落实疫苗产品风险报告制度,保证疫苗产品质量。
监管部门,要进一步明晰监管部门的事权和监管责任,要进一步强化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生产企业的现场检查。
③要进一步加强疫苗监管的专业技术支撑。
“疫苗”不等于“疫苗问题”
“中国疫苗应该是世界上最好的疫苗之一,疫苗本身没有问题,公众不要对疫苗可防控疾病、疫苗接种失去信心,中国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在疾病防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2月25日国家卫健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就疫苗问题回答记者的提问中说。
在此次记者会中,焦红也呼吁,我国疫苗总体评价是安全的,群众应该对疫苗有信心。
此前,在系列疫苗恶性事件所引发的恐慌和信任危机下,“不打疫苗或不打国产疫苗”的情绪蔓延开来。
“要把‘疫苗’和‘疫苗问题’区分开,将疫苗本身与疫苗生产、销售等环节区分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此前表示,中国疫苗应该是世界上最好的疫苗之一,不要因为出现问题就回避问题,就对自己研发的疫苗失去信心。
早在建国初期,我国的疫苗行业就开始实施免疫规划。1949-1977年,主要为基础免疫预防阶段;1986年开始,我国进入计划免疫阶段,加强计划免疫和普及儿童免疫;2007年以后,开始免疫规划阶段,主要为扩大规模加强创新。
1978年起,我国引入针对6种疾病的4种疫苗 ,开始有计划地实施预防接种。2002年和2007年,我国又两次扩大免疫规划,疫苗品种增加至针对15种疾病的14类疫苗。
到今天,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依靠自主力量解决全部免疫规划需求的国家之一。
具体成效上,2000年,我国实现无脊髓灰质炎目标;2006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9.7%降至0.96%,通过接种乙肝疫苗,近9000万儿童避免了感染乙肝病毒;2012年,我国实现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的目标;此外,2012年底,全国麻疹、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等发病率较1978年下降99%以上,连续多年无白喉病例报告。
事实上,我们也无需恐慌。至少,现在我们面临的生活的环境疾病威胁,远比2012年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