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这个看似平常却影响全身的慢性疾病,当血糖长期失控,眼部那精密而脆弱的视网膜血管就如同被侵蚀的管道,逐渐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慢性进行性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微血管渗漏和阻塞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眼底病变,如微血管瘤、硬性渗出、棉絮斑、新生血管、玻璃体增殖、黄斑水肿甚至视网膜脱离。而定期眼科检查,就是这场赛跑中的关键 “补给站”,在病变初期便能及时察觉危险信号,为挽救视力赢得宝贵的时机。
糖尿病患者
为什么需要进行早期筛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长期高血糖会使视网膜的微血管受到损害,导致视网膜出现微血管瘤、出血、渗出、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等病变,进而影响视力,严重时可导致失明。
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阶段,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视力下降或其他眼部不适症状,但眼底的微血管已经开始出现病变。通过定期进行眼底筛查能够提供客观、准确的眼部病变信息,早期发现这些病变,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定期检查的同时,若出现新的症状,如视力下降,一定要及时眼科就医,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不容忽视的眼底筛查人群
1、对于没有眼底疾病的普通人,也推荐每年进行一次眼科常规检查,包括视力、眼压及裂隙灯检查等。
2、对于糖尿病患者(包括Ⅰ型糖尿病患者、Ⅱ型糖尿病患者),都必须定期做视力、眼压及散瞳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眼底相关检查。
Ⅰ型糖尿病患者:一般建议在确诊后的 5 年内应进行首次糖尿病眼底筛查。因为 1 型糖尿病起病早且病情相对较重,发病后数年就可能出现视网膜病变,早期筛查有助于及时发现病变迹象。
Ⅱ型糖尿病患者:由于 2 型糖尿病起病隐匿,很多患者在确诊时可能已经患病多年。因此,一旦确诊,应尽快进行首次全面的眼底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已经存在的视网膜病变。
3、既往已有1型或2型糖尿病的患者,应在妊娠前和妊娠早期接受眼科检查,并应根据视网膜病变程度,孕期每三个月进行一次监测,并持续至产后1年。
4、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且伴有黄斑水肿者,应每月进行复查。
如何治疗和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科治疗包括激光治疗、玻璃体腔内注射药物以及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等方法。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分级不同及是否合并累及黄斑中心凹的黄斑水肿,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或联合治疗。
虽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可能导致失明这一极为严重的后果,但并非不能提前防范,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有效预防 DR 的发生呢?
严格控制血糖
严格控制血糖是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基础。格按照医生医嘱按时按量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血糖长期平稳达标。
控制血压和血脂
高血压、高血脂也是引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高危因素,糖尿病患者多伴有血脂代谢异常,合并DR者其血脂代谢紊乱更加严重。因此,应定期测量血压和血脂,如发现血压或血脂异常,应及时就医,遵医嘱服用降压药或降脂药。
定期进行眼底筛查
糖尿病患者应充分认识到眼部检查的重要性,无论有无眼部症状,都应定期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1 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后 5 年、2 型糖尿病患者确诊后应尽快进行首次眼部检查,之后根据病情每年或每半年进行复查。如出现眼部不适,应随时立即就医。
合理饮食
根据体重、活动量和血糖水平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的全谷物、薯类和豆类,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同时保证蛋白质摄入,选择瘦肉、鱼类、蛋类、奶制品等优质蛋白,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摄入。
适当体育锻炼
适量的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身体状况。糖尿病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每周进行 150 分钟以上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运动时间一般在饭后 1-2 小时为宜,避免空腹运动,运动前后要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发生。同时避免剧烈运动,因其可能导致血压急剧升高,增加视网膜出血的风险。
戒烟限酒
吸烟会使血管收缩、痉挛,减少眼部血液供应,加重视网膜缺血缺氧,加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过量饮酒会损害肝脏等器官功能,影响血糖、血压、血脂的代谢和调节,增加病变风险。因此,应尽量戒烟,同时应限制饮酒量,避免酗酒。
温馨提示:本文仅作健康科普,不作为诊疗建议。如有相关症状或疾病,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