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已经出伏,但天气依旧闷热,这些天气温也居高不下,夏秋交替之时,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最频繁的时候。
高温炎热人体大量出汗,体内水分流失,血液黏稠度升高,致使发生血栓、心梗等心血管疾病。而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比如心肌梗死、心肌病等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最终都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5.50%,城市为43.16%,高于肿瘤和其他疾病!
我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导致了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增加。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
心血管疾病可以细分为急性心血管疾病和慢性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心管疾病是原发性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和心衰,还有一些少见的疾病,如心脏瓣膜疾病,心包疾病,还有感染性心膜炎等等。
在生活中,如何发现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几个症状就是胸闷、胸痛、心悸心慌、气促、头晕,当身体出现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引起重视。比如说,一个人出现了胸闷、胸痛,就要看是否和活动有关系,大部分心脏病患者在活动后会出现胸闷胸痛,在休息时缓解,在活动中就发作,出现这样的情况,就要考虑是不是得了冠心病,这需要进一步做心电图、心电彩超等检查明确病情。
日常有三个看似很普通的时刻,对于心血管病患者来说,可能就是危险的“夺命时刻”,如果能加以注意,则可避免意外的发生。
1、晨起时
人在睡眠时,血压比较低,刚苏醒时,血压会快速上升,尤其是部分有晨峰现象的高血压患者,早晨起床过快、过猛,可能会造成血压突然升高而引起脑血管破裂等严重疾病,也有部分高血压患者会出现脑供血不足,眩晕或是晕厥。另外,经过一晚上的人体处于静止状态,血液粘稠度增高,血管阻塞发生几率大,也有可能会加剧供血不足,引发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意外。
2、饱餐后
偶尔饱餐,可能对正常人影响不是很大,但对于心血管病患者来说,却是非常要命的。饱餐后人体代谢需氧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大,心脏负荷增加。另外,机体为了充分消化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一方面血液大量地向胃肠道分流,使心脑等器官血供相对减少;另一方面,消化液分泌明显增加,从而冠脉的供血减少,这都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3、排便时
对于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病的患者来说,如果你经常便秘,那么排便时就是容易发生意外的时刻。由于便秘时排便困难,通常会用力过大,这就会引起腹压升高,血压也随之升高,同时心率加快,导致心肌的耗氧量增加,心肌因而发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甚至引发急性心梗,甚至猝死。
天气渐凉,秋季应该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
1、情绪不能过分激动
情绪激动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跳加快,心脏负担增加。避免中强度体力活动,以减轻心脏负担。
2、控制血压
时凉时热、变化无常的天气易导致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尤其男性应保持乐观情绪,防止过度兴奋和疲劳,避免酗酒。
3、充足睡眠
秋冬季天气凉爽许多,入睡也容易了许多,因此,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睡够7个小时,且睡眠质量要高。
4、合理饮食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不要跟风贴秋膘,饮食应坚持以清淡为主,避免三餐过饱,及时补充体内水分。但心衰患者要限制饮水量,因为饮水过多会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病情。
5、适量运动
特别推荐“三、五、七”运动法。“三”是指每天步行3公里以上,且每次坚持30分钟。“五”是指每星期要运动5次以上。“七”是指运动后心率+年龄=170,太快心功能容易超负荷。
6、携带药物
出游时,心脏病患者最好随身携带药物,出现症状时及早服药。出现心慌、胸闷、憋气等症状要及早医治。
最后提醒大家,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季节变化温差大,平常应注意多喝水饮食清淡,有慢性病的患者应坚持服药,身体出现不适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救治不及时错失治疗的最佳时机,给身体带来更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