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疾控专家提醒:“每年 5-7 月是广东省手足口病的流行高发期。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5岁以下儿童多见,极易在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传播,极少数重症病例可导致死亡。”
 

 
  今天,我们整理了一份小儿手足口病知识全攻略,解答各位家长对手足口病的一些疑惑。宝爸宝妈们要好好学习,做好预防哦!
  手足口病并不是一种新的疾病,这种病由来已久,是儿童常见病。以前中国手足口病的流行是以柯萨奇病毒为主,多散发。近二十年来肠道病毒EV71成为主要流行株,易爆发流行,而且重症病例多,所以才使人们“谈虎色变”。
 
  手足口是怎么传染的?
  肠道病毒71型是导致我国重症手足口的主要病毒。病毒在患者的口咽、鼻咽,肠道复制,在皮肤起的疱疹里面也有。所以,呼吸道分泌物(鼻涕)、口水、大便、皮肤的疱疹里面都有病毒。这些含有病毒的物质接触过的地面、墙壁、玩具可能有病毒附着,当然也有传染性。
  当健康的孩子经口摄入这些病毒,比如玩了有病毒的玩具之后吃手;或者患病的小朋友拥抱时,碰到了皮肤上的疱疹,之后吃手;或者直接舔到有病毒附着的玩具、墙面等,都会导致发病。
  另外,部分病毒可以经过呼吸道传播,如果患儿打喷嚏时,健康的孩子正好吸入了病毒,也会导致得病。
 

 
  手足口病的典型表现:
  ① 发热:大部分手足口病宝宝会出现发热,但一般不太高,持续时间一般1~2天。如果反复高热要考虑合并细菌感染或者重症手足口病。有的宝宝可以不伴有发热。
  ② 口腔疱疹或小溃疡:累及范围比较广,咽峡部、上颚、颊粘膜、口唇、甚至舌面都可能累及。
  ③ 皮疹:典型手足口病的皮疹分布于手掌、手指缝、足底、踝、小腿、膝盖、臀部。为红色小丘疹或者厚壁的小水疱。
  ④ 其他伴随症状: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
  出现哪些症状,要赶紧去医院?
  1、持续高热不退或反复高热。
  2、频繁呕吐甚至脱水。
  3、频繁惊厥、抽搐。
  4、呼吸困难、呼吸节律异常(过慢或过快)。
  5、精神状态很差、嗜睡、全身无力。
  为什么强调早发现,早治疗呢?因为如果到了心衰前的表现了,不经治疗可能在几个小时就会出现肺水肿、肺出血、休克,很快死亡,所以,一定要在心衰表现前送去医院治疗。
 

 
  有专门针对手足口病的疫苗吗?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流行性传染病, 其中 EV71 在我国流行呈上升趋势,尤以 3 岁以下婴幼儿最为严重,已成为我国手足口病最主要的致病原,且更易进展为重症病例。为此,我国研发了专门针对该型病毒的 EV71 灭活疫苗,对 EV71 引起的手足口病的保护率可达 97.3%,可用于 6 月龄~5 岁儿童预防 EV-A71 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需要注意的是,该疫苗只预防一种手足口病致病原,接种后仍可能感染EV71以外的手足口病。且该疫苗属于第二类疫苗,需自费。
  爸妈如何帮宝宝预防手足口病?
  控制传染源,一旦发现患病的宝宝要及时隔离,同时托幼机构里宝宝用过的床单被褥要清洗晾晒,玩具要清水搽拭并紫外线消毒,房间要开窗通风并紫外线消毒。
  不接触患病的宝宝,不和患病或者可疑感染的宝宝一起玩耍。
  勤洗手,包括外出回家后、进食前、大小便后。父母要教会宝宝正确的七步洗手法。
  家居环境卫生清洁,勤开窗通风,被褥床单勤晾晒。
  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东西。
  餐具、牙具、毛巾、水杯等要专人专用。
  家庭中照料患病宝宝的成人也要注意护理。接触宝宝前后洗手,接触或者处理宝宝的口水、呼吸道分泌物、大小便后一定要洗手。
  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尽量少带宝宝到人口比较密集场所,如儿童游乐场、波波池等玩耍。
 

 
  手足口病常见于儿童,发病后对其身心健康有一定影响,大多数儿童家长对手足口病认知不足,患儿一旦发病,家长无法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应对。因此,建议家长们在自己的宝宝感染前多了解手足口病的知识,以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