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
  
  一则寻找耳蜗的新闻
  
  牵动了无数广州人的心

  
  陈女士带着三岁多的儿子小添搭广州地铁的时候
  
  不幸,将儿子的人工耳蜗和连接电池的导线丢了,
  
  这条新闻引发了广州街坊的大力转发,

  
  但截至目前,
  
  耳蜗仍旧渺无音讯。
  
  鉴于大家对人工耳蜗了解不多,今天给大家科普一下人工耳蜗的相关知识。
  
  人工耳蜗是用来做什么的?
  
  看照片,“人工耳蜗”看起来很像蓝牙耳机。但它可比蓝牙耳机要贵重得多,也重要得多。俗语中“耳聋”的专业名词应为“听力障碍”,指听觉部分或完全丧失。世界卫生组织将听力障碍按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和无听力。当患者的听力障碍达到极重或无听力,也就是无法听到90分贝以上声音时,则被认定为“极重度耳聋”。
  
  助听器、手语、人工耳蜗、字幕和唇语是对听力障碍比较有效的辅助工具,用于帮助他们沟通。对于大部分听力受损者来说,助听器的功效就足以满足其生活的需要。但是对于重度或极重度听力障碍者来说,人工耳蜗是最佳的选择。
  
  人工耳蜗有不同的价位,国产的在10万左右,进口的根据新旧型号不同一般在20万到30万。说进口人工耳蜗20万倒不是夸张的价位。

  
  人工耳蜗的原理
  
  人工耳蜗装置包括体外装置和体内植入装置两部分:
  
  体外装置为言语处理器和头件,采集语音信号并转换为电信号,电信号经过特殊处理,按照特定的语音处理策略编码,通过无线发射线圈传送到体内。
  
  体内植入装置包括接收处理器和电极阵列,接收处理器接收到信号后,经过解码芯片解码,使植入耳蜗的电极阵列产生具有声音特征的电流,直接刺激听神经产生听觉。电极阵列植入于耳蜗,尽量使电极在插入鼓阶后靠近蜗轴是人工耳蜗设计的发展主流。
  
  所以说,人工耳蜗丢失需要重新开颅,这是一个误解!
  
  耳鼻咽喉主任医师彭宏表示,人工耳蜗由植入体和体外机组成,体外机一般挂在耳背上,体内机则需要植入体内。“一般意义上丢失的人工耳蜗实际上是体外的声音处理器部分。如果体外声音处理器丢失,并不需要开颅手术。在使用期间,如果体外机丢失可以通过新的匹配程序做重新配对。除非是严重的外伤导致的人工耳蜗体内植入部分损坏,否则基本不需要开颅重新植入。”
  
  人工耳蜗与助听器有什么不同?
  
  人工耳蜗是一种人造器官,用以替代病损内耳的功能。它直接接受声音信号,将其编码为电刺激信号,刺激分布于内耳附近的听神经而产生听觉。人工耳蜗不受内耳病变程度的影响,因此可以应用于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但是,人工耳蜗仍然要求听神经保持基本完好,并且需要通过手术植入内耳中。
  
  助听器是一种声音的放大装置,用以补偿声音传入内耳的音量不足,以及根据内耳的听力损失情况,将语言信号频率的声音放大到病损内耳能感受的大小。助听器的使用效果明显受内耳病损程度的影响,对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效果不好。

  
  哪些孩子适合接受人工耳蜗植入?
  
  ①植入儿童的年龄通常为12个月~6岁。6岁以上的儿童或青少年需要有一定的听力言语基础,自幼有助听器配戴史和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史。
  
  ②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经综合听力学评估,重度聋患儿配戴助听器3~6个月无效或者效果不理想,应行人工耳蜗植入;极重度聋患儿可考虑直接行人工耳蜗植入。
  
  什么时候植入人工耳蜗最合适?
  
  普遍观点认为,1-3岁是最佳的人工耳蜗植入年龄,通过临床观察,1岁应该是最佳年龄。
  
  接受人工耳蜗植入后就可以正常听声音了吗?
  
  人工耳蜗它并不能完全取代正常内耳的功能。首先人工耳蜗对听神经的刺激与正常内耳所产生的刺激是不完全相同的,需要植入者不断的熟悉和学习,才能产生对声音的理解。
  
  另外,人工耳蜗植入后需要不断调试,才能使接受者得到最适宜的刺激。因此人工耳蜗植入后必须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过程,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听声能力。
  
  所以这就是小添妈妈努力想要找回小添原本那个耳蜗的原因。
  
  希望小添能早日找回自己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