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WHO的数据,在65至70岁的成年人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75岁及以上的人大约一半有听力损失。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听力损失是促发老年人出现焦虑、抑郁、猜疑等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发生老年痴呆的比例也高于健康听力的人群。
  3月3日是第22个全国爱耳日,在爱耳日来临之前,为引起大家对中老年人听力保健的重视,今天来给大家做个简单的小科普。
  老年听力损失
  老年听力损失,是指60岁以上老年因年龄增长、耳科疾病、遗传因素、噪声损伤、耳毒性药物以及代谢性疾病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导致的听觉功能下降的总称。
  老年性听力损失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年龄:年龄越大,出现听力下降的几率就越高;
  患有老年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动脉硬化症等;
  遗传:家族史上有此症状的人出现听力下降的风险更大;
  环境:曾经长期接触噪声的人更容易在年老时出现听力下降;
  饮食营养:缺乏维生素会导致听力下降;
  精神压力:精神压力过大的人更易听力下降,甚至出现突发性耳聋。
  老年听力损失的危害
  老年听力损失可以引起听觉言语交流能力减退、生活质量下降、社交活动不足、心理健康受损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全社会广泛关注,并积极开展早期干预。
  听觉言语交流能力减退
  老年听力损失早期主要以高频下降为主,表现为言语识别率下降,在噪声环境下尤为明显。当中低频也随之下降时,即使在安静环境下言语交流也很困难。
  许多老年听损患者主诉“声音小了听不清、声音大了又难受”。久而久之,听损老人会受限于听力言语交流能力而更缄口不言。
  生活质量下降
  研究发现,24%的老年听力损失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或精神异常,同时约40%伴有耳鸣、20%伴有平衡障碍[4-5]。耳鸣严重者可影响睡眠质量,出现互为影响的恶性循环。老年人随着听力损失加重,接受和处理外界信息的能力减弱,导致老化加速、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社交活动不足
  许多老年人听力下降后不肯倾吐苦衷,怕影响子女的工作和生活。听不清别人说话,会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压力,不愿与他人交往,变得更加孤僻;许多与听觉或交流相关的娱乐活动也因此受限,可做的事越来越少,导致正常社交需求受到冲击,久之易诱发老年痴呆症。
  心理健康受损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判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提出了8项指标:安全感、稳定感、适应感、自主感、幸福感、认同感、信任感、舒适感。
  一位真正健康的老年人应该八感俱全。但听力损失会使老年人的“八感”受到强烈的冲击。
  有听力损失的人因长时间无法正常与他人交流,会变得偏执、乖僻、抑郁、多疑,容易走极端,并逐渐避开他人,甚至封闭自我。
  老年听力损失的临床表现
  通常表现为双侧对称性、高频听力下降为主
  听得见、听不清,轻声听不清、大声又嫌吵
  伴随有耳鸣
  可伴有头晕,跌到概率增加
  常伴有异常情绪等
  与年龄有关的听力损失能否逆转?能否治疗?
  与年龄有关的听力损失不能逆转,因为其原因是衰老造成感觉细胞退化。但是,可以通过使用助听器和其它沟通器械进行有效治疗。
  老年听力日常保健
  加强体育锻炼,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增加人体新陈代谢,加强内耳器官的血供,改善内耳代谢。
  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多与人交往,多动脑,多动手,可以延缓衰老,预防老年性听力损失。
  尽量避免接触噪音。
  积极预防一些全身性疾病,特别是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
  增强体质,预防感冒,感冒会加重听力损失症状。
  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主要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包括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及奎宁、氨奎类药物等。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预计老年性听力损失患者人数将会大幅度增加。我们再次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提高老年人听力损失的防治意识,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从而有效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活出幸福人生。